首页 > 中国高端品牌网 > 趋势 > 内容页

汽车智能化带来的安全新挑战及其应对思路 前沿资讯

2023-05-17 09:27:54 来源:面包芯语

NCAP(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新车评价程序,主要用于在正面碰撞中评价汽车保护车内乘员的性能,其对于促进汽车OEM提高车辆被动安全性功不可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它起源于美国,在诞生之初曾经被各大汽车OEM"恨之入骨",因为几乎所有的车都很难得到3星以上的评价,更别提5星碰撞安全了。后来,陆续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借鉴,在全球的NCAP机构中,EuroNCAP影响力较大。它在欧洲深受消费者欢迎,并拥有广泛群众基础和非常高的公信力。

我国于2006年正式启动了C-NCAP项目,随着汽车碰撞的星级评价被人们列为购车选车的一项重要的安全性指标参考,汽车OEM开始越来越重视C-NCAP的安全评级,17年后的今天,C-NCAP已建立起成熟的测评体系,如今5星碰撞安全被汽车OEM作为一个重要的安全亮点和卖点来宣传。

这足见其对推动安全意识深入到中国汽车企业骨髓的影响。如今,汽车碰撞安全设计体现在各车型的设计平台之中,体现在车辆安全配置不断增加的趋势之中,体现在逐渐被遏制的汽车交通伤害数字之中,更体现在从厂家到消费者的态度和行动之中。

3月30日,中汽中心在其碰撞实验室完成了第20000次碰撞,从1999年的第一次碰撞,到第20000次碰撞,在一次次乒呤乓啷的巨响中,中国汽车的被动安全水平得以巨大的提升。

如今,汽车的主被动安全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步,无论是安全技术的实践应用、以及安全检测技术的提升,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汽车主被动安全的趋向于完善,然而汽车在走向智能化/电动化的过程中却面临了更大的安全挑战。

传统的分布式EE架构(以控制器为单位,将功能、软件、硬件相互强绑定在一起),已经无法应对汽车智能化需求:功能和软件快速迭代。然而其在系统安全上却有着天然的优势,如同一个个分兵而治的诸侯(我的底盘我做主),封闭性让功能控制的复杂度相对低,且安全相关的控制器,一般由实力强大的Tier1来主导开发,Tier1在细分的专项领域有深厚的安全Know-how积累(正是依赖着安全的实现难度形成自己的护城河),即便如此,在功能迭代和产品变更上,仍近乎于苛刻,即通过尽量不变的方式来维持长期以来打磨好的”安全“。

智能汽车的安全挑战

功能封闭=百毒不侵:分布式EE架构,安全相关的系统完全封闭,不接受任何来自外部的控制,与网络物理隔绝,即完全不给机会入侵,相对安全。

如今,功能需要带来了开放,整车制动、转向、驱动都需要开放其控制对上游的自动驾驶控制,汽车上有了大脑能够对汽车所有的安全系统展开控制,这打通了安全控制的链路,大大增加了安全入侵面,而且整车连入了互联网,将安全控制系统暴漏在入侵的威胁中,除此之外,整车OTA功能的引入,也给“不安全软件”或“非法”软件刷入到车上带来了机会。

从安全带和C-NCAP案例中得到的启示,安全水平的提升需要两个维度的努力:

1. 来自于安全技术的突破

功能安全里有一个很关键的概念:功能安全是降低安全风险而非“0”化风险,使之达到”风险可接受”。

这里很多人都会觉得功能安全有点“玄学”,什么是风险可接受?如何度量?

要理解这里的“风险可接受”,需要理解另一个词“State of the art", 简单来说就是”标杆技术“。安全的技术水平不是一条静态的线,而是在行业的不断努力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向上移动的准绳,如同安全带,在六七十年前不作为标配就是”风险可接受“,而现在则是“完全不能接受”。

这里想表达的是,行业内的企业主动的、自发的在安全技术的探索和提升,是应对安全挑战的最佳选择。

这些技术上的探索,会在逐步成熟的过程中,形成“标杆技术”、“技术天花板”,一旦“标杆技术”被认可为行业共识和安全的最佳实践,就会逐步通过法规约束和检测技术列为强制要求项。

智能汽车的安全经验,并不像其他的安全技术,可以很容易显性化的复制。

就像当前很多功能安全巨头供应商,其功能安全经验并不会被公之于众,而是作为自己的技术护城河,将来的OEM安全的探索和技术积累同样,安全技术的Know-how越多越深入,就越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说白了,安全技术,是可以为降本提供依据和思路的,不做功能/系统安全分析,既无法清楚的看到自己安全的短板,做补足而降低安全风险,也无法看到在某些局部做了过安全设计却没有提升整体的安全水平(无用设计)。

2. 检测技术规范和法规约束

智能汽车安全,对于法规约束和检测技术规范,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不同于传统的安全检测,很多的安全可以相对显性化的测试和检测,而智能汽车安全,无论是功能安全、预期功能安全、网络安全都极其困难。

于是,行业内在检测方法、安全监管上也需要采用更加创新的方式,当前我们也已经看到了一些方向的探索和实践:

在我国汽车安全领域引入沙盒监管,鼓励企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已经应用在上市车辆上的前沿技术进行深入安全测试,在一定程度上填补标准滞后带来的监管缺失,有利于监管部门更早地将前沿技术引发的质量安全问题纳入监管范围,更好地保障产品安全底线。参与试点的企业,要主动履行质量安全责任,接受监管部门的管理监督、跟踪评估和质量服务。双方共同努力,查找产品安全问题,改进产品设计、制造,降低产品安全风险。

总结:沙盒监管是在被动监管的基础之上,对于产品应用的新技术,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监管线动态趋严的过程,这正是功能安全state of the art基于当前技术水平对安全可接受水平进行动态适配的最佳诠释。

聊聊自动驾驶应用层软件开发

一文搞懂CAN收发器TJA1145

车载抬头显示系统(HUD)历史及发展

车身控制器功能规范

小鹏P7的热管理系统详解

大众ID4.X内部ECU技术细节整理

比亚迪海豹整车技术整理

揭秘理想的整车电子电气架构

国内主机整车EEA架构汇总

谈谈Bootloader自更新

谈谈对两家AUTOSAR工具看法

汽车软件需求是如何变成用户功能?

汽车E/E架构的网络安全分析

电子电气架构设计需要考虑哪些方面?

分享不易,恳请点个【】和【在看】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