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7月1日电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人类就无法生存。地面上的人需要水,远在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员们也需要水。但是,由于路途遥远,费用高昂,空间站的水供应是人类向更深更远的太空探索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
"目前,我国载人航天环控生保系统已实现由"补给式"向"再生式"根本转换, 从空间站建成到目前,已经再生了约6吨水,这基本相当于为国家节省了与6吨黄金等值的经费,"中国首批航天员兼教练员、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原副主任李庆龙在做客喀斯玛"喀咖讲堂"直播间期间告诉本报记者。
6月29日,中国首批航天员兼教练员、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原副主任李庆龙参与"喀咖讲堂"直播活动,分享了他与航天事业结缘的经历,以及中国航天员训练体系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发展历程。
(相关资料图)
据李庆龙介绍,再生式的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是航天员在空间站长期工作的重要保障。系统包括用于保障氧气供应的电解水制氢制氧装置,保障供水的净化装置等维持航天员在太空生存的系统。
"第一代"非再生式"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就是靠飞船上天的时候带,我们也叫非再生式的环控生保系统,它消耗完了然后就没了,所以飞行时间很短。现在我们在中国空间站用的是第二代的"再生式"的环控生保系统。未来我们会发展登月登火星以后,我们会发展第三代的环控生保系统,也叫受控生态系统,"李庆龙说。
李庆龙是我国首批被派往俄罗斯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接受培训并获得"国际航天员"证书的两名航天员之一。回国后,他成为航天员大队的一员,并作为航天员教练员培训了杨利伟、景海鹏等航天员。
担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期间,李庆龙参与组织了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与欧洲航天局联合开展的中欧航天员海上救生训练,这也是欧洲航天员首次在中国受训。
2016年,为了验证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制的第三代的环控生保系统(也叫受控生态系统),由深圳市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主导完成了"绿航星际180"大科学试验:4名志愿者在一个密闭的循环舱内进行180天的生存试验,他们生存所需要的水、食物、全部氧气都依靠舱内的复杂系统自给自足。空气和水资源都实现了100%完全闭合,食物的闭合达到了60%左右。
"如果下一步我们解决了食物中动物蛋白的供给,就能达到完全的受控生态系统,也就是说,我们如果飞到火星就可以依靠这套系统在那里生存,就不需要依靠地球的补给了,"李庆龙说。
目前,李庆龙担任合肥高新区太空科技研究中心主任。该中心围绕可再生能源应用、室内空气净化、大气环境监测与水质监测等载人航天先进技术成果,研制转化多种产品。今年3月,中心携高纯氢气发生器、智能氢氧一体机等登录喀斯玛平台。
喀斯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旗下国有企业,是国内重要的科技创新服务实体,公司溯源作为中科院物资局时期,曾为"两弹一星"等国家重大项目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3年,中科院为解决科研"采购难、监管难、核算难"问题,指导喀斯玛在国内率先建立了规范科研采购管理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喀斯玛商城。商城以科技服务产业互联网为基础,面向科研、教育及产业机构,整合供应链,运用物联网、大数据、AI等新技术,提供交易、管理、资讯等一体化服务,实现了信息对称、程序规范、便捷高效、质优价廉。
"共同的科研国家队基因,为我们入驻喀斯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希望通过喀斯玛的市场化平台,为科研、能源、半导体等用户提供更好的制氢制氧装备,"李庆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