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期盼已久的暑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来啦!
夏夜的蝉鸣、泳池的浪花
冰爽的饮品、甜甜的冰激凌
都是属于夏季最美妙的回忆
快乐过暑假 安全不放假
家长和孩子
都行动起来
一起认真上好
假期安全第一课
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2022青少年溺水大数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9万人死于溺水,其中未成年人约有5.6万人,占95%以上,溺水是青少年意外伤亡的头号杀手,夏季更是少年儿童溺水事故高发期。
炎炎夏日,在我市小黄山、西太湖等地,尽管路边立着“禁止游泳”等警示牌,但还是有人来这“野泳”,悲剧也时有发生:
■ 2022年7月23日,横山桥镇紫霞湖,一名20岁的小伙子和几名同伴相约来到这里野泳,刚下水不久,小伙子不幸溺亡。
■2018年8月12日,一男子带着两个小男孩坐着自带的充气筏在西太湖上游玩,不幸发生意外,两个小男孩顺利获救,男子落水溺亡。
■ 2016年8月5日,新北区孟河小黄山水塘里,一名13岁的少年和同伴一起下水游玩,不一会儿,同伴发现他从水面上消失了,最终少年不幸溺亡。
……
会游泳≠不会溺水
水性好≠不会溺水
教训是无比惨痛的
放下侥幸
千万别为了避暑贪凉
去非正规游泳水域玩水
这些溺水风险要警惕!
1.不了解水性,对自己的体力和游泳能力缺乏正确估计,进入水中便可能导致溺水。
2.未做充分准备活动,下水后突然遭受冷水的刺激、游泳时间过长、体内二氧化碳丧失过多等原因也会使人在水下出现四肢痉挛、抽搐,导致失去自主能力而下沉。
3.安全意识淡薄,在非开放的水域游泳,四肢可能会被水底的水草缠绕而导致下沉,或者陷入泥沙而失去控制能力。
4.在水中互相嬉戏、打闹,发生意外后又惊慌失措,导致溺水。
5.患有其他疾病,如患有心脏病、贫血、癫痫及其他慢性病的人,可能在游泳中因冷水的刺激而引起旧病复发,从而导致溺水。
这些防范要领要牢记!
在享受快乐暑期的同时
家长和孩子们都务必重视
“防溺水”安全教育
收好下面这份安全指南
暑假到了,各种聚会、旅行都已提上了日程,在欢度假期、学习充电的同时,广大学生和家长务必时刻把交通安全记在心间。
12周岁以下儿童不能骑车上道路行驶
我国法律规定:12周岁以下儿童不能骑车上道路行驶。这是由于孩子对复杂的交通环境缺乏准确的认知和判断,如果骑车上路的话,很可能会发生危险。
未成年人骑行电动自行车不得载人
年满16周岁才可骑行电动自行车上道路行驶,且未成年人骑行电动自行车不得载人。骑车时佩戴好安全头盔,遵守交通规则,不逆行、不闯红灯、不在机动车道上骑车。骑车时千万别分心玩手机,更别单手骑车、嬉笑打闹。
警惕车辆视觉盲区和内轮差
盲区:机动车驾驶人位于正常驾驶位时,周围存在多处视觉盲区,车体越大,盲区也越大。一旦进入车辆盲区,在车辆启动、转弯瞬间,行人、非机动车极易被“吞噬”,切勿在车辆周边玩耍和停留。
内轮差:大货车转弯过程中,前轮和后轮的转弯半径不同,形成内轮差。如果骑行时离大货车很近,即使避过了前轮,也有可能无法避开后轮,从而造成危险。
家长勿将孩子独自留在车内
夏季气温较高,暴晒下车内温度会迅速上升,儿童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发生热射病、缺氧窒息等情况。家长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避免意外发生。
近期,某地中小学生群体发生多起游戏类被骗案件。学生在使用家长手机刷抖音、玩手游时,犯罪分子借机引诱添加好友领福利或装备,待学生上钩后,再用“律师”“警察”身份威胁学生,以学生未成年、其操作导致公司账号被冻结或要追究家长法律责任,要求学生提供家长银行卡号、捆绑银行卡的手机号,或开通屏幕共享引导学生扫码、提供验证码后窃(骗)取家长银行卡账上钱财。
该类案件隐蔽性强,让人防不胜防。由于中小学生涉世未深,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意识和能力偏弱,容易被骗和被威吓,而家长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也成了犯罪分子的重点诈骗对象,学校和家长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警方提醒
1.家长要加强银行卡、支付宝、微信等账号密码的保管,尽可能不让孩子使用捆绑金融账号的手机玩游戏,教育孩子不要轻信网络游戏中的优惠、中奖等信息。
2.在孩子玩耍使用手机时,家长注意观察孩子的神情,一旦发现神色紧张、支支吾吾、回避家长等情况要及时过问,防止孩子因被威吓害怕导致被骗,造成财产损失。
3.如有疑惑或财产已有损失,保留好相关证据,及时拨打110报警或到附近公安机关求助。
孩子平安健康、快乐成长
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心愿
愿每一个孩子
都有一个美好充实的假期
综合:江苏新闻、常州发布
来源:常州网